梦回三尺讲台
2025-09-11 11:36:1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周紫红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39

​我仍时常做梦。

常常梦见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,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眉飞色舞地向学生们演绎课本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——那份自信与从容,曾一直贯穿在我的教学生涯里。

离开教学岗位已三十多年。这些年里,岗位几经变换,角色也不断更迭。但于我而言,“老师”这一称呼始终最是亲切。每当有人唤我“贺老师”,一股暖意便会径直透入心底。

只因:教师是我的第一份职业,“老师”是我的第一个身份称呼,而成为一名好老师,是我最初的心愿。

可谁曾想,第一次站上讲台时,我手心满是汗,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。我不敢直视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渴望与好奇的眼睛,想努力稳住情绪,于是清了清嗓子,却在慌乱中翻错了课本页码,手中的粉笔也被捏断了好几节——台下随即传来一阵哄堂大笑。就在这笑声里,我忽然清醒过来:我是老师,是这三尺讲台的主角,这便是我的“阵地”,我该像曾经教过我的老师那样,从容地站在这里。

常言道:有识才有胆。自那以后,每当夜深人静,我仍会挑灯伏案备课;别人休假放松时,我在抓紧时间学习积累;一有空闲,就去听名师讲课。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几乎每周五都会去耒阳一中听课。李德言老师的文学欣赏课,情感饱满,语调抑扬顿挫,艺术感染力十足;陈玉堃老师的语文基础课,从容不迫,讲解如涓涓细流般深入人心;王贻琦老师的文言文课,深入浅出,总能娓娓道来。每一次听课,我都收获满满,并将学到的东西慢慢融入自己的教学中。

我至今记得李德言老师讲授《雷电颂》的情形,那堂课让我终身难忘。李老师课前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,不仅自己反复练习朗诵,还将朗诵内容录进了磁带。上课伊始,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潇洒又饱含激情的三个字——“雷电颂”,接着便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。那标准又带着磁性的朗诵声,在安静的教室里缓缓回响:“风!你咆哮吧!尽力地咆哮吧!”第一个字声调压得低,而后层层递进,一开口便先声夺人。“啊,我思念那洞庭湖,我思念那长江,我思念那东海,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呵!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力呀!那是自由,是跳舞,是音乐,是诗!……”随着诗句的节奏与旋律,朗诵时而激越、时而悠扬,抑扬顿挫,回肠荡气。当情绪推向高潮时,那声音如大海巨浪奔涌,似天崩地裂般震撼,随后又戛然而止,余音袅袅,让人回味无穷。朗诵结束后,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,紧接着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有不少学生还在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——我也深深被这堂课所震撼。课程的第二个环节,是让学生们照着课本、听着录音,带着感情大声朗诵。两个环节下来,学生们已完全进入了课文情境。这时,李老师才开始讲解课文内容与作者背景。《雷电颂》出自郭沫若的历史剧《屈原》第五幕第二场,是剧中的高潮部分,既是一段抒情独白,也是一篇结构严谨、文辞优美、情绪激越的散文诗。李老师的这堂课,堪称精彩至极——既是一场艺术的享受,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。

后来,当我讲授《雷电颂》一课时,直接借鉴了李德言老师的教学模式。课前,我同样精心准备:反复练习朗诵,对读不准的字提前标注拼音,仔细揣摩节奏与旋律,慢慢酝酿情绪,一切准备妥当后,才将朗诵内容录下来。那是一堂公开课,教室内除了学生,还坐着十多位学校领导与其他教师。这一次,我没有了往日的紧张,从容不迫地按照三个环节推进:先是播放录音,再带领学生齐声朗诵,最后讲解课文。学生们觉得这种教学方式耳目一新,课堂上情绪高涨;听课的老师们也纷纷称赞这堂课“别开生面”,堪称质量上乘的好课。这也成了我教学生涯中,自己最为满意的课堂之一。直到现在,还有不少当年的学生记得那堂课——同学聚会时,偶尔还会有人模仿当年的朗诵:“风!你咆哮吧!咆哮吧!尽力地咆哮吧!”

中学语文教材中,收录了数量可观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,涵盖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戏剧等多个门类。这些作品,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、审美能力与写作能力大有裨益。比如,《离骚》是屈原忧国伤时、上下求索的心灵悲歌;《赤壁赋》是苏轼豁达超脱、寄情山水的精神绝唱;《祝福》是鲁迅批判封建礼教、关注底层民众的冷峻呐喊;《师说》传递着“道、德、行”的育人理念;《劝学》阐述了“积累、坚持、专注”的求学道理;《岳阳楼记》则道出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家国情怀。每当讲授这类课文时,我总是精气神十足,兴致上来时,甚至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。直到如今,当年的学生还会用带着“塑料普通话”的语调,模仿我当年讲《柏林之围》的样子——每次听到,都能逗得我开怀大笑。

而在所有课程里,我最喜欢上的是作文课——这是我的强项;其中,最偏爱的便是作文讲评课。那时候,我能准确说出每个学生每篇作文里的亮点。我的作文批改方式,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:不少老师批改作文,像是拿着“探照灯”找错字,握着“放大镜”寻缺点;我却恰恰相反——遇到错字错句,只需划一条红线提醒,让学生自己去修改;而我会用“探照灯”和“放大镜”寻找作文里的亮点:哪怕只是发现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,我也会用波浪线标注出来,以示鼓励;若是遇到精彩的段落、新颖的立意或是巧妙的构思,还会写下简短的评语,作为额外奖励。在作文讲评课上,我会尽量多讲学生的优点,覆盖的学生范围也尽量宽泛,就是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。

在高中语文教学中,议论文写作既是重点,也是难点。针对议论文写作,我以“思维训练”为主线,以“打开学生思维方式”为方法,由易到难,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。经过多次练习后,学生们往往会豁然开朗,思维变得顺畅,快速写出一篇合格的议论文,也就成了“手到擒来”的事。围绕这一教学思路,我撰写了论文《议论文思维训练角度系统训练初探》,发表在1991年第3期的《湖南教育学院学报》上。论文内容包括:同向思维——求同;逆向思维——求异;双向思维——求联;多向思维——求全。这种思维角度训练,是对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,各阶段相互衔接、层层递进,遵循由易到难、深入浅出的原则,最终达到“水到渠成”的教学效果。

今非昔比。如今的教学理念已发生巨大变革,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走向了现代化、智能化,学生们能享受到比过去更优质的教学资源。但不变的是: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,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
过去的时光已成为回忆。看着手中那本早已发黄、过了有效期的教师资格证,我清楚地意识到:那三尺讲台,已离我如此遥远。

但关于讲台的梦,还会继续做下去。(文/贺辉才)

责编:周紫红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